郁南縣以“組織力”筑基、“牽引力”賦能、“向心力”聚勢,三力齊發促進社會力量的涓涓細流匯成江河,繪就了一幅資源匯聚、活力迸發的“百千萬工程”建設新圖景。
建好頂層設計架構,提升統籌協調組織力。縣委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由縣委常委擔任總召集人、縣委社會工作部召集迅速成立社會力量專班,及時研判、及時指導42個成員單位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凝聚各方力量、各方資源。建立“周推進、月調度、季會商、年總結”機制,重點明確各類組織和群體的走訪責任,引導各方深度參與,畫好企業、社會組織、幫扶單位、鄉賢、黨外人士等“最大同心圓”。
建強幫扶協作機制,增強經濟發展牽引力。一是激發企業參與熱情。進一步健全央企帶頭、國企參與、民企跟進的工作機制,推動15個鄉鎮和4家央企簽訂合作框架協議、與18家企業開展51個結對幫扶項目,并謀劃農房風貌設計提升等公益項目55個。目前,全縣214家企業完成村企對接310起,已投入幫扶資金及物資4800多萬元,近14萬人受益。二是推動幫扶資源轉化。深入實施“雙百行動”,對接廣東工業大學、廣東技術職業學院等院校,引進專業團隊助建產學研合作基地,推動建成農村電商服務站點近100個,培養人才約500名,輻射帶動農戶超2萬戶、戶均增收2萬多元。與佛山市三水區合作建設佛北郁南反向飛地共創基地,三年來承接優質產業轉移項目13個,總投資28億元,涵蓋高端材料、智能制造等高新技術領域。利用央視、澳門推介活動等全國性平臺,推動無核黃皮“出圈”,助力黃皮全產業鏈產值突破81億元。三是立體化聯絡機制拓寬參與渠道。建立“線上+線下”立體化聯絡機制,以商會視頻會議搭建跨區域合作平臺,以不定期舉辦座談會組織本土企業家、退休干部、外出鄉民等群體參與“百千萬工程”,以“外嫁女回娘家”等民俗活動激活鄉情紐帶,拓寬社會力量參與渠道。今年以來,推動各地商會、民營企業等捐款捐物超450萬元。
用好社會自治隊伍,凝聚各方參與向心力。“互助工作隊”激活“最小神經元”。通過黨員帶頭、積分激勵等建好用好1296支1.3萬余人的“百千萬工程”互助工作隊,引領廣大群眾開展環境整治等活動3.2萬場次,解決危舊房拆除等歷史遺留問題630個,扭轉“干部在干、群眾在看”的局面。“大兵團作戰”引領協同攻堅。整合掛駐單位、鎮村干部、熱心企業等多種力量,聚焦縣鎮村產業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城鄉風貌提升等目標,累計投入35萬人次整治亂點12.3萬處,有力推動西江風貌帶和5大產業片區建設。“好人隊伍”實地問需問情。大力匯聚各界群眾好人力量組建200支共3297人的“好人隊伍”,發揮其在鄉村振興、征地拆遷、民生公益、文明創建等領域突出的群眾基礎作用,推動“百千萬工程”各項工作高效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