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大方鎮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響應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號召,將整治非法違規種植挖根類南藥行為作為推動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抓手,通過周密部署,實施“四大舉措”,以鐵腕手段全面打響非法違規種植挖根類南藥整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發展。
強化組織領導,凝聚攻堅合力。一是壓實責任,細化工作任務。成立以鎮黨委書記為組長,鎮長為第一副組長,分管林業領導為常務副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大方鎮整治毀林種植深根南藥專項行動方案》,明確各項工作任務與時間節點,將工作任務層層壓實到各班子、各部門負責人、各村支書以及鎮村干部,確保每項工作有專人負責,形成強大的攻堅合力。今年截至目前,共組織召開誓師大會、整治違規種植挖根類南藥工作推進會等工作會議達12場次,強化干部責任落實。二是多方發力,推動整治落實。各駐村團隊積極開展群眾夜談會,鎮村干部、回鎮鄉親與村民齊聚一堂,共同商討圖斑復綠與挖根類南藥轉型工作。針對排查出的巴戟種植點,逐個進行研判,制定“一點一策”,精準發力,確保整治工作取得實效。截至目前,各村團隊分別召開相關工作會議、村民代表會議62場次,村民參與整治違規種植挖根類南藥的意識不斷增強。三是開展自查自糾,發揮帶頭作用。全鎮黨員干部、公職人員全面開展自查自糾工作,如實填報相關自查自糾表。對于歷史遺留存在違規種植挖根類南藥問題的黨員干部、公職人員,明確整改責任、整改方式與整改時限,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帶動群眾積極投身到整治工作中。
加大執法力度,嚴打違法行為。一是深入調查摸底,實施掛圖作戰。組織6個工作組深入各自然村,深入山頭地塊,對轄區內違規種植情況展開深入調查。通過實地勘查,摸清圖斑底數,詳細核實種植戶姓名、面積、坐落地點、種植時間、聯系電話等信息,形成整改責任臺賬,并實施掛圖作戰。二是保持高壓態勢,嚴格執法整治。聯合縣林業局和水務局組成聯合執法工作組,嚴厲打擊毀林無序發展種植挖根類南藥現象。發布《郁南縣大方鎮關于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實行舉報獎勵的公告》,鼓勵廣大群眾舉報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今年截至目前,共立案12宗,立案人數12人次,制止鉤機違規上山作業行為5次,同時要求駕駛員簽訂《大方鎮關于禁止挖掘機違規上山作業的告知書》,依法扣押違規上山作業鉤機5輛。三是堅決曝光典型,形成強大聲勢。堅持對違規種植行為露頭就打,曝光典型。通過門戶網站、公開欄、微信等平臺向各村組群眾公布,以案釋法,以儆效尤,形成整治違規種植挖根類南藥的強大輿論聲勢,有效遏制了此類違法行為的發生。截至目前,共線上曝光案件5起,宣傳覆蓋群眾7000余人次。
推進地塊復綠,改善生態環境。發布《郁南縣大方鎮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裸露地復綠工作的公告》,對裸露地塊,或即將成為裸露地的地塊集中開展專項整治行動。一是科學選苗購苗,保障樹苗質量。根據大方鎮的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精心挑選適宜本地生長、兼具生態效益與一定經濟價值的樹苗品種,如肉桂、荷木、相思、金絲楠、油茶等。嚴格把控樹苗采購渠道,確保樹苗根系發達、枝干健壯、無病蟲害,為復綠工作提供良好的苗木基礎。截至目前,免費向種植戶派發肉桂、荷木、油茶等優質樹苗共約12萬棵。二是多種方式復綠,提高復綠效率。一方面,組織鎮村干部、駐鎮工作隊、黨員志愿者及群眾等,在裸露地塊開展集中復綠行動。另一方面,創新引入無人機飛播技術,通過無人機撒播草籽,喬木、灌木種子,提高播種效率和綠植覆蓋均勻度。截至目前,共開展人工復綠和無人機撒播復綠80余次,復綠面積約達1835.13畝。三是加強樹苗管護,確保復綠成效。鎮林業站工作人員、護林員等組成巡查小組,對復綠地塊進行定期巡查,及時發現并處理樹苗缺水、病蟲害等問題。同時,向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傳授澆水、病蟲害防治等管護知識,提高種植戶的管護能力,確保樹苗成活率,力求逐步構建起穩固的水土保持林帶,從源頭上固土保水,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效平衡。
加強宣傳引導,轉變群眾觀念。一方面,通過廣泛宣傳發動,普及法律法規。通過“干部夜訪”、微信朋友圈轉發通告等多種宣傳方式,常態化向群眾宣傳解讀《郁南縣人民政府關于規范南藥生態種植的通告》、《告全鎮人民書》、《郁南縣大方鎮關于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實行舉報獎勵的公告》等規范性文件,普及違規種植挖根類南藥的危害和有關法律知識。同時,在全鎮進山路段、各村顯要位置張貼“嚴禁挖掘機上山違規開墾作業”海報,營造濃厚的整治氛圍。截至目前,共入戶宣傳發動群眾8000余次,發放宣傳單張18000多份,張貼海報400多幅。另一方面,通過強化實效性引導,推動產業轉型。結合郁南縣南藥產業園片區建設規劃,對整治后的巴戟天地塊進行科學規劃,發展種植環境友好型經濟作物種植示范基地,實現整治地塊“變廢為寶”,并輻射帶動周邊地區逐步實現產業轉型。目前,已在上福村、三和村成果打造了2片共40畝的百香果種植示范基地,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9萬元。此外,在大方村成功打造10畝的南藥(猴耳環林下南板藍)產業黨員研學基地,實現生態修復與產業升級,預計年產值約19萬元,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5萬元。通過以上舉措,進一步實現環境友好型經濟作物替代巴戟種植,推動生態修復與產業升級,為同類地區提供轉型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