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東壩鎮深入貫徹落實市縣工作部署,緊緊圍繞黨員、鄉賢、村干部(村民小組長)、群眾、學生“五股力量”,立足鎮域實際,創新工作方法,在人居環境整治、產業發展、鄉村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形成多方協同、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有力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
一、黨員先鋒“紅引擎”,繪就黨建引領新圖景
(一)黨員率先垂范,讓地發展惠民生。老黨員率先垂范,結合“千干助千村”行動,帶頭化解環境整治、農房風貌管控等堵點問題。例如,深步村黨員黃家星主動讓地300多平方米,建設桑樹種植示范基地觀光平臺,帶動社一村民小組村民主動讓地200多平方米建設休閑觀光綠道;雙鳳村黨齡超50年的葉潔芳、黃樹桂主動讓出閑置土地810平方米用于創建“青年林”,有效激發黨員干部群眾參與熱情。
(二)黨員先鋒領航,發展產業促增收。立足本土特色,黨員帶頭深挖荔枝文化底蘊,打造“東壩狀元紅”荔枝品牌。粗石村黨支部積極響應荔枝良種引進推廣,在玉蘭村建設10畝優質荔枝良種引種示范展示園,引進20多個品質優良、分期成熟上市的荔枝品種,帶動50余戶農戶擴大種植規模。2024年通過黨員牽線在玉蘭村設置荔枝臨時銷售點,助力荔枝銷售額達250余萬元,促進農戶增收致富,2025年荔枝產量約400萬斤。
(三)黨員帶頭攻堅,結對共享促提升。創新推行“1個典型村+N個面上村”黨建結對共建模式,充分發揮黨員引領作用。在鎮黨委組織下,黨員帶頭攻堅,在粗石村、深步村、龍塘村等典型村開展3輪集中攻堅,面上村積極響應,累計組織發動黨員群眾26264人次支援典型村建設。同時,典型村黨員骨干主動分享經驗,帶動6個面上村在“三清三拆三整治”、“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中取得顯著成效,實現村容村貌整體躍升,群眾滿意度達91%。
二、鄉賢能人“歸巢雁”,注入反哺桑梓新動能
(一)熱心捐資助建民生設施。鄉賢積極響應“百千萬工程”號召,踴躍捐資完善村級公共服務設施。粗石村陳氏宗親鄉賢捐資約25萬元助力新建黨群服務中心,同步提升道路、路燈等公共基礎設施;深步村鄉賢捐資約18萬元新建黨群服務中心。這些項目的建成有效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顯著提升了公共設施水平和村民生活便利度,增強了群眾獲得感。
(二)鄉賢調解促進基層善治。發揮鄉賢德高望重、見多識廣、公信力強的優勢,協助化解基層矛盾糾紛,深度融入鎮村“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積極參與鄰里糾紛、土地爭議、歷史遺留問題的調解。深步村充分挖掘鄉賢以及村法律顧問調解隊伍,成功化解了積壓多年的16宗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100%,實現了從信訪維穩問題突出村到省級典型村的轉變。
(三)綠美公益共建生態家園。依托“鄉賢議事廳”平臺,開展“我為家鄉添片綠”等主題活動,發動鄉賢慷慨解囊支持家鄉綠美建設。累計籌集資金24余萬元,在鎮村主干道、河堤兩岸、公共綠地種植宮粉紫荊、金煌芒等鄉土樹種2萬余棵,打造了“鄉賢林”、“人大林”等主題林14個,選樹虎巖村林彩容戶、粗石村余同建戶成功獲評省“美麗庭院”戶稱號,林彩容戶為全縣唯一獲評的省“美麗庭院”典型戶,示范帶動廣大家庭積極投身建設“美麗庭院”,以庭院“小美”助力鄉村“大美”。
三、村干部“頭雁”領航,夯實基層治理“主心骨”
(一)網格包干實現精細服務。全鎮科學劃分為12大片區治理網格和70個自然村微網格,全面推行“班子包村、干部聯戶、小組長包片”的責任機制。明確每周二、四為“駐村服務日”,包村干部和村民小組長下沉網格,通過“板凳會”、“田頭會”等形式,面對面聽取訴求、解決問題。今年以來,網格員處理各類民生問題線索43條,經網格聯動快速響應,高效解決了路燈維修、道路硬底化等民生實事10件,辦結率和群眾滿意率均達100%。
(二)互助聯動激發群眾參與。村民小組長牽頭,吸納由當地黨員干部、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成員等共計875人組成全鎮70支“百千萬工程”互助隊,互助工作隊聚焦人居環境整治、政策宣傳等開展互助服務。今年以來,累計開展“清潔家園·共創文明”等主題服務活動100余次,覆蓋群眾2萬人次,帶動群眾從“站著看”變為“主動干”,有效破解了以往“干部干、群眾看”窘境,形成了“自己的家園自己建”的良好氛圍。
(三)產業示范引領土地增效。村民小組長發揮“領頭雁”作用,帶頭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土地流轉、引進致富項目。雙鳳村村民小組長陳叔,率先將自家土地流轉,并積極動員本小組村民,支持引進華創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現代花卉種植基地,建成高標準大棚4萬平方米,不僅實現了260畝土地的集約高效利用,更直接帶動周邊村民通過土地租金、基地務工等方式實現增收約100萬元,戶均增收超萬元,成為強村富民的生動樣板。
四、群眾主體“齊上陣”,激發內生動力聚合力
(一)環境共管提升人居品質。發動群眾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攻堅行動,緊盯“臟、亂、差”,聚焦農村危舊破房清拆、人居環境整治等開展“地毯式”清理整治,自4月27日啟動清拆攻堅行動以來,截至6月中旬,超7468人次參與“大兵團作戰”,全鎮累計清拆危舊房434棟36312.33余平方米,整治違建27處,整治管線570處18.8公里,整治亂堆亂放和清理衛生死角4949處,清理整治溝渠約1154處,清淤總量超過1.6萬立方米,推動鄉村風貌實現“美顏煥新”。
(二)群策群力共建幸福家園。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合力提升村莊基礎設施。石咀村群眾主動讓地建設1500平方文體廣場,并積極參與廣場綠化種植,龍塘村群眾自發籌資建成上圍廣場1個,極大滿足了本村村民運動休閑需求。同時,群眾積極響應,在思磊村黨支部書記葉宇廷帶領下,群眾鄉賢籌資3萬余元,完成天堂村300米泥濘村道硬底化,切實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質。
(三)文明實踐豐富精神生活。依托1個鎮級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和12個村級實踐站,整合資源、豐富載體,常態化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明實踐活動。今年以來,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藝起鄉見“百千萬”和“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深入開展各類文體活動80余場次,惠及群眾超1000人次。大力實施“農家書屋”提質工程,新增圖書500余冊,組織開展“送戲下鄉”20多場。積極培育本土志愿服務品牌,涌現出“最美志愿者”伍嫦梅等先進典型,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
五、學子少年“傳薪火”,培育鄉村振興“生力軍”
(一)高校力量驅動產業升級。東壩鎮積極引入高校科研力量,與華南農業大學開展合作,并通過技術平臺及產學研聯結,加強對各村蠶桑產業的技術指導。以“延鏈增益”為核心策略,指導整合11家蠶桑關聯企業,形成“種養—加工—研發”協同網絡。其中,郁南眾誠蠶桑種養專業合作社年養蠶18批次,產鮮繭18噸,并創新利用廢棄桑枝培育秀珍菇、桑黃靈芝,帶動農戶年增收12萬元。
(二)“小手拉大手”共建綠美家園。組織師生志愿者逾250人次,分批次、常態化參與“綠美東壩”植樹護綠行動,深入鎮村、河岸、校園周邊等地,累計栽種鄉土樹種300余平方米。活動不僅美化了環境,更在學生心中厚植了生態文明理念。通過“小手拉大手”,帶動家庭參與,形成人人愛綠植綠護綠的良好風尚。
(三)文化IP賡續鄉土文脈。組織動員東壩籍大學生寒暑假期間,返鄉組建“青春宣講團”和“文化志愿服務隊”,深入各村開展“好家風好家訓”故事宣講等志愿活動27場,覆蓋群眾2000余人次,為鄉村添活力,也增強青年學子歸屬感;組織中學生成立“鄉村美化小分隊”,挖掘蠶桑文化,設計繪制扎染作品,并開展“蠶桑文化”校園主題社會實踐,到東壩鎮特色農產品基地(桑果園)參與農事體驗,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新思維。
通訊員: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