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百千萬工程”的東風,大方鎮通過科學規劃、技術賦能和優化經營模式,將百香果種植與生態復綠、農民增收緊密結合,正以“調結構、促融合、護生態”的創新模式,成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的“黃金產業”。
產業結構調整—從南藥到百香果。因地處山區地勢,大方鎮農戶大多以種植南藥巴戟為主,對自然生態的損害較大,現以“復綠經濟”理念優化種植模式,推廣“百香果+巴戟整治地塊”,既保證巴戟種植地后的復綠,又能改變以南藥巴戟為主的產業結構。通過科學規劃劃定種植區域,引導農戶在巴戟整治地塊種植優質品種欽佑k99黃金百香果,并配套水肥一體化設施,實現畝均產值約2.5萬元,同時開展2場次培訓,培訓約50余人,提高農戶的種植技術。
生態復綠—綠色技術護航可持續發展。大方鎮在擴種提質中堅守生態底線,嚴守耕地紅線,堅決杜絕基本農田被占用。通過推廣脫毒苗木、生物防治等生態技術,大幅削減農藥使用,構建 “綠色有機” 認證體系。依托獨特的地理、土壤與氣候條件,以有機肥替代化肥,培育出糖度超 18% 的高端果品。此舉既擦亮了生態底色,又提升了產業價值,讓果園在守護耕地安全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同躍升。
聯農帶農—小果子托起致富大產業。百香果產業通過“村委+合作社+農戶”模式,成為鄉村振興的“增收引擎”。村委負責整體規劃和協調,農戶則積極參與種植和管理,合作社則負責市場推廣和銷售,并邀請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楊偉成現場指導種植技術。這一模式不僅提高了種植效率和市場競爭力,還增加了村集體經濟的收入,帶動了村民的增收致富。以上福村委云機坑種植基地為例,共種植了20畝百香果,輻射帶動了10名村民就業增收約4萬元/年,增加村集體收入約10萬元/年。
百香果產業正以結構調整釋放生態紅利,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以優化經營模式拓寬市場空間。這一“綠色黃金”必將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動能,繪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畫卷,推動大方鎮的“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