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在“百千萬工程”的強勁東風下,大方鎮黨委、鎮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立足本地自然資源優勢,探索出一條“短期見效、長期受益、生態增值”的山區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徑。通過創新推行“百香果+烏欖”的種植模式,在大力發展百香果產業的基礎上,融入烏欖種植,以支部引領點燃融合引擎、資源整合激活土地效能、產業融合開辟生態經濟路徑,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支部引領,點燃產業融合“新引擎”。基層黨組織是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大方鎮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由村黨員致富帶頭人、村“兩委”干部牽頭,成立合作社,積極爭取村集體經濟收入和駐鎮幫鎮扶村項目資金,全力打造百香果和烏欖種植示范基地。目前,全鎮已成立相關合作社2個,累計投入資金40.3萬元用于發展百香果及烏欖產業,為產業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資源整合,激活土地利用“新效能”。土地資源是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大方鎮以村經濟聯社為主體,充分利用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鼓勵村民以入股、轉包等形式流轉土地。同時,對各村違規種植巴戟地整治地塊以及閑置山地進行統籌整合,重新規劃利用。通過出租方式,將40畝山地流轉給合作社,打造百香果和烏欖種植示范基地。如今,上福村和三和村已分別建成20畝的百香果種植基地。此外,2025年7月,上福村黨支部率先行動,在20畝百香果種植基地加種150棵本地烏欖嫁接苗。這一舉措不僅為產業融合發展探出了新路,也為其他村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目前,三和村20畝百香果種植基地參照上福村模式,計劃種植200棵烏欖,進一步擴大產業融合規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產業融合,開辟生態經濟“新路徑”。產業融合是實現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大方鎮積極探索百香果與烏欖的間隔種植模式,充分發揮兩者的互補優勢。烏欖樹樹形高大,主根發達、側根茂密,能有效固土保水,其落葉還能改善土壤肥力,為百香果生長創造良好環境。同時,百香果搭棚種植的特點,為未來發展林下立體經濟提供了條件。從經濟效益看,烏欖樹苗雖3-5年才進入結果期,但樹齡長,盛產期每棵產值可達1600元,上福村烏欖基地預計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10萬元,加上百香果產值,每年共可為村集體增收19萬元,經濟價值十分可觀。這種“生態+經濟”的產業融合模式,既修復了生態,又促進了經濟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開辟了新路徑。
大方鎮通過黨支部引領、資源整合和產業融合發展,已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目前,22名加入合作社的村民通過參與種植和管護,每月能穩定獲得務工收入;上福村和三和村的百香果種植基地運營穩定,產品通過企業保價回收實現了產銷順暢;上福村150棵烏欖嫁接苗長勢良好,三和村200棵烏欖種植的前期準備工作有序推進。“百香果+烏欖”的產業融合模式,已讓當地群眾切實感受到土地增效、集體增收的實惠,成為推動大方鎮“百千萬工程”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