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南縣平臺鎮妙門村,這片承載著紅色記憶的革命熱土(誕生郁南首個黨支部、首任縣委書記,被譽為“郁南革命老區第一村”),正乘著“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強勁東風,以“頭號力度”奮力打造彰顯紅色基因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今年3月以來,村容村貌大幅提升,產業發展動能增強,“紅土添新綠、老區煥生機”的鄉村新畫卷徐徐展開。

靶向攻堅人居環境,擦亮鄉村生態底色。以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為“先手棋”,妙門村構建“網格化管理、清單化推進、常態化督導”的工作機制,打出環境治理組合拳。鎮村聯動開展“清拆整治專項攻堅”,集中拆除危舊房、廢棄欄舍及亂搭亂建52處,清理房前屋后“視覺污染”131處,清運雜草雜物及積存垃圾20余噸,完成10公里村內河道溝渠清淤疏浚,整治“三線”亂接問題3公里,實現全域環境“減法”治理。在污水治理方面,累計整治污水亂排黑點26處,高標準推進下練、對面練自然村2個污水治理提升項目,鋪設污水管網2.3公里,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效能顯著提升,推動村莊環境從“臟亂差”向“潔凈美”蛻變。

精雕細琢風貌品質,繪就綠美鄉村圖景。堅持“規劃引領、風貌塑形、文化鑄魂”理念,科學編制鄉村綠化與風貌管控方案,明確綠化節點與提升路徑,構建全域美化體系。截至8月中旬,完成96棟農房外立面改造,總面積超6200平方米,農房風貌與鄉村肌理和諧統一;在主干道沿線、公共區域及村民庭院實施“增綠添彩”工程,種植3厘米以上規格的桂花、風鈴、芒果等景觀苗木2000余株,新增綠化面積30多畝,實現“四旁五邊”應綠盡綠。創新發動群眾“變廢為寶”,利用閑置地塊打造“四小園”25處,培育綠美庭院20個,形成“基礎提升+風貌管控+綠化美化”協同推進的良好格局,鄉村風貌實現“顏值”與“氣質”雙提升。

精準補齊設施短板,夯實民生服務根基。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建立“群眾點單、支部派單、干部接單、群眾評單”閉環機制,加速補齊基礎設施短板。針對出行難題,完成4條自然村主要巷道硬底化,總長約1公里,實現“雨天不沾泥、晴天不起塵”;圍繞公共服務升級,在練村、妙門村等4個自然村新建休閑小廣場,同步規劃配置10套健身器材,破解群眾“活動無場所”困境。立足特色節點打造,編制典型村培育規劃,高標準推進紅色廣場、河堤公園建設,落實平整綠化停車場、高鐵橋底生態公園等5處節點用地(面積超8000平方米),前期工作已準備就緒,項目建設穩步推進中。
深挖資源稟賦潛能,激活產業增收引擎。依托“紅土沃野”的種養優勢,妙門村立足沙糖桔、香蕉、黃皮、肉雞主導產業,構建“特色產業+集體經濟+農戶增收”聯動發展體系。黃皮產業實現突破性發展,整合11畝集體土地建設標準化種植基地,預計年產黃皮2.5萬斤,可為村集體增收5萬元。依托香蕉種植傳統優勢,村支部提供“種苗供給+技術指導+市場對接”全鏈條服務,引導農戶擴種至230多畝,帶動農戶年人均增收8000多元,村集體經營收入增加2萬元,預計202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將達21萬元,成為富民強村的“主引擎”。創新“黨總支+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構建“政銀企村戶”共建家庭農場合作體系,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7萬元,妙門自然村率先實現集體經濟10萬元目標。
精準補齊設施短板,夯實民生服務根基。妙門村構建“鎮村聯動、干群共治”工作格局,110余名干部職工下沉一線,開展自然村環境衛生競賽12場次,形成比學趕超的攻堅氛圍;組建黨員先鋒隊、互助工作隊,通過“干部夜訪農家”行動累計入戶宣傳300余次,收集群眾意見70多條,將民聲民意轉化為工作清單??h直掛點部門累計投入600多人次參與“百千萬工程”建設,發動黨員群眾義務投工投勞3600多人次,形成“支部引領、干部帶頭、群眾參與”的強大合力,推動“百千萬工程”在基層落地見效、惠及民生。
公安機關備案標識碼:445322020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