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形成“一帶三區”全域城鄉風貌分區;“一帶”即西江沿岸風光帶,充分發揮西江的景觀功能,凸顯濱江特色。“三區”即城鎮風貌協調區、山地特色風貌區、歷史文化風貌區。彰顯“古韻南江,山水郁南”的地方風貌特色。
一、建立協調有序的城鎮體系
(一)明確縣域城鎮規模等級體系
形成“中心城區-重點鎮-一般鎮”的三級城鎮體系,包括1個中心城區、3個重點鎮和11個一般鎮。
1. 中心城區
包括都城鎮全域以及平臺鎮古勉村,強化中心城區在縣域范圍內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地位,培育醫療、高等教育、金融咨詢等高等級服務功能,到2035年,規劃城鎮人口為8-13萬人。
2. 重點鎮
培育大灣鎮、連灘鎮、南江口鎮3個重點鎮,發揮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塑造特色經濟,帶動片區發展,到 2035年規劃城鎮人口為1-5萬人。
3. 一般鎮
明確建城鎮、千官鎮、平臺鎮、桂圩鎮、寶珠鎮、通門鎮、大方鎮、歷洞鎮、河口鎮、宋桂鎮、東壩鎮等11個一般鎮的特色發展導向,做好基礎服務功能,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到2035年規劃城鎮人口為3萬人以下。
(二)優化縣域城鎮職能體系
依托各鎮資源稟賦、現狀發展基礎,將全縣劃分為“綜合型、工貿型、農貿型”三類城鎮職能,包括都城鎮、連灘鎮2個綜合型城鎮,重點發展商業金融、商務辦公、文化娛樂、創新創意等功能;南江口鎮、大灣鎮、宋桂鎮、千官鎮4個工貿型城鎮,重點發展工業生產及其配套功能;平臺鎮、桂圩鎮、寶珠鎮、通門鎮、大方鎮、歷洞鎮、河口鎮、建城鎮、東壩鎮9個農貿型城鎮,重點發展農業生產,并結合鄉村振興,積極拓展鄉村旅游。
二、城鎮建設用地管控策略
(一)優先保障基礎及民生設施用地
優先預留各類基礎設施用地及廊道空間。精準配置區域戰略功能用地土地資源。優先考慮重大區域交通設施用地需求;保障水利、能源、環保等公用設施建設項目,預留各類基礎設施及廊道用地管控。提高民生用地保障和服務水平。根據人口分布導向,科學安排建設時序,依據調整優化后居住用地的空間布局,適度增加都城鎮、連灘鎮、南江口鎮及大灣鎮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以優質社區生活圈建設為載體,實現民生設施協同配套、公平共享。
(二)盤活利用存量建設用地
促進土地利用方式向增存結合發展轉變,加大存量低效用地盤活力度,拓寬存量用地盤活路徑,激活發展新空間,增加優質空間有效供給。差異化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強化規劃統籌和方案實施。
(三)精準配置新增建設用地
新增建設用地重點向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項目傾斜,保障產業項目發展空間,保障產業園區配套設施用地,將適度增量定向用于縣域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
三、優化現代化產業發展空間布局
(一)構建“兩軸、兩帶、三區、五心”的產業空間結構
依托郁南主要交通干線,打造“兩軸、兩帶、三區、五心”的產業空間結構。“兩軸”是沿西江(省道368)及南廣高鐵的發展軸、沿廣昆高速的發展軸。“兩帶”是沿南江(國道234)及肇陽高速的發展帶、沿省道 538-懷陽高速的西部促進帶。“三區”是北部綜合發展區、中部生態產業發展區、南部產業綜合發展區。“五心”是都城鎮、建城鎮、南江口鎮、連灘鎮及大灣鎮,發揮各鎮產業優勢,帶動周邊城鎮產業發展。
(二)明確主導產業發展方向
第一產業發展方向: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將全縣農業區域劃分為北部果園區、南部桑田區、生態果園休閑帶和南江農耕文化休閑帶,建立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帶和特色農產品強鎮,培育地方品牌,形成“一鎮一特”“一鎮一優”;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發展水稻生產,建設一批基礎條件好、生產水平高的核心產區;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突出特色農業、綠色農業。第二產業發展方向:以綠色、健康、生態為導向,加快培育現代綠色產業;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業及飲料生產業;圍繞農業特色資源深加工,支持企業升級,充分發揮地理標志,延長產業鏈;重點擴展林下經濟和蠶桑綜合加工利用。倡導綠色建材業、環保型工業,完善龍頭企業項目配套,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壯大機械、建材、化工等特色支柱產業;積極引進佛山智能裝備和工業機器人企業,加快發展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制造產業。推動郁南產業轉移工業園“一園三區”建設,即都城片區、大灣片區、南江口片區,聚力打造郁南發展平臺,以優勢產業帶動全縣發展。優化省級產業園布局,將建城綠色建材產業園納入南江口片區,三大產業園區協同發展。
第三產業發展方向:對接兩廣,聯動工農,大力發展商貿業、物流業及生態旅游業等第三產業,打造都城鎮、連灘鎮、南江口鎮三大服務業綜合發展中心。
(三)積極謀劃產業發展平臺
積極推動郁南縣產業轉移園“一園三區”建設,保障園區發展空間,推動園區升級為省級產業園。
都城輕工食品產業園區:輻射高鐵組團及城北組團,發揮西江水道、臨近兩廣交界優勢。引進勞動密集型產業,承接老城區產業轉移,重點發展特色農業、輕工、食品、機械制造等產業。逐步淘汰傳統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發展環保型裝備制造及配套。推進輕工食品產業園建設,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服務,重點發展綠色食品及飲料企業。
綠色建材產業園區:包括南江口產業園區以及建城綠色建材產業園區。依靠“西江黃金水道”、國道234、省道368,進一步完善水陸交通網絡配套,促進陶瓷、水泥、木業、管樁建筑預構件等綠色建材產業集聚發展。
大灣產業園區:與羅定雙東環保產業園協同發展,重點引進綠色環保產業相關產業鏈核心龍頭企業,加快延伸化工產業鏈;積極發展綠色循環經濟,推進化工新材料上下游產業項目建設;持續發展綠色化工及其衍生高技術、高性能化工新材料,謀劃發展精細化工。大力推動化工企業開展行業關鍵技術研發引進、綠色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提升化工產業綠色科技水平。加快大灣化工產業基地建設,推動形成綠色環保產業集群,打造省級環保工業重鎮。
四、構建優質均衡的居住空間與公共服務體系
(一)優化居住空間布局
構建宜居便利的居住空間。構建“就業-居住空間”掛鉤機制,促進職住均衡發展。在就業崗位密集區域周邊增加居住用地供給,完善公共服務設施與基礎設施,提升生活便利性、提倡綠色出行,促進產城融合發展。
優化中心城區居住用地布局。有序推進老城區老舊小區環境品質改造,引導居住用地向郁南輕工產業園以及高鐵產業園周邊聚集分布,促進中心城區產城融合發展。
依托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建設、土地開發等城鎮發展,引導農村人口向安置房、商品房聚集。
(二)支撐完善的縣域公共服務中心體系構建
構建“縣級—鎮級—社區級”三級公共服務中心體系;結合城鎮體系、城鎮職能,進一步明確縣級公共服務主中心、副中心,重點鎮與一般鎮公共服務中心。各級服務中心參照相關標準進行建設,構建覆蓋縣域的社會服務設施網絡體系。
縣級公共中心:主中心1個,將中心城區建設成為縣級服務中心,面向縣域和周邊地區提供政務服務、文化體育、商業商貿、旅游服務、公園廣場等綜合服務;副中心1個,將連灘及東壩鎮建設成為縣級副中心,面向縣域南部提供文化體育、商業商貿、醫療教育等綜合服務。
鎮級公共中心:重點鎮服務中心2個,包括大灣鎮、南江口鎮;一般鎮服務中心10個,包括河口鎮、宋桂鎮、建城鎮、桂圩鎮、寶珠鎮、通門鎮、大方鎮、歷洞鎮、千官鎮、平臺鎮。分別以各鄉鎮政府駐地為中心,配置行政辦公、商業服務、文化體育、教育醫療及社會福利設施。
社區級公共中心:每個社區設置1個,聚焦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公共設施,以社區生活圈為單元配置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
(三)推動城鄉公服設施均等化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優質均衡的現代教育體系,加強普及全民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多樣化的社會福利體系。縣級文化設施布局在中心城區。鎮(鄉)級文化設施分布在14個鎮中心。
1.教育設施
擴建及完善現有中學(含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新建居住區應配建中小學,滿足人口增加和就近入學需要。以農村中小學校為基本場所,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鼓勵和支持多種形式建立嬰幼兒早教指導服務機構。
2.體育設施
推進縣城新體育中心與社區體育公園建設,完善中心城區體育設施,改造提升中心城區現狀游泳池,結合新體育中心新建一處專項體育公園,新增體育館一處,位于新體育中心內。建設鎮級體育設施14個,分布位于各鎮區。
3.醫療衛生設施
建立縣級醫院與鄉鎮衛生院、村衛生站的分工協作機制:進一步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鎮衛生院為骨干、村衛生室為基礎的醫療服務配置網絡。推進中心城區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重點建設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站。優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布局,通過統籌醫療資源總量結構、布局,將鎮衛生院補短板、強弱項。
4.社會福利設施
全縣建立孤兒、棄嬰、未成年人、特殊困難的殘疾兒童及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的救助體系,養老服務設施按每千名老年人擁有床位20張以上的標準建設。助殘服務設施每處應能容納20個名額以上。中心城區按省二級福利院的標準建設縣社會福利中心,福利性、公益性等服務項目應達到8個以上。
五、聚力拓展城鎮空間品質
(一)建設綠色開放空間網絡
構建以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廣場、防護綠地等城市綠地體系、郊野公園、農業公園為主的綠色開放空間網絡,整體優化藍綠開敞空間規劃布局。結合土地整備、城市更新,重點優化改造城市灰色空間,提升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塑造高品質城區生態環境。依托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水庫資源打造郊野生態公園,重點提升九星湖濕地公園、象山公園、大王山森林公園等3處郊野公園,進行合理開發利用,打造集自然生態保護、生態觀光休閑和生態科普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郊野公園。城市新建區域重點增加城市公園和社區公園,優化公園綠地的空間布局,提升城市綠地的覆蓋度和可達性,完善城市公園的游憩和配套管理設施。強化防護綠地對城市的安全隔離作用,在工業用地、道路及鐵路、高壓走廊、公用設施周邊布置防護綠地,嚴格控制防護綠地寬度。提升城市廣場設施品質,完善廣場的復合功能,成為廣大市民活動的好去處和展示城市形象的好窗口。
(二)構建休閑游憩網絡
建設由碧道、綠道、古驛道、登山步道、濱江步道共同組成的城鄉休閑游憩體系,串聯郊野生態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等沿線各類公園以及歷史文化資源點、重要城市功能區,加強開敞空間的連通度,兼顧生態保育功能和休閑健身、娛樂交往等需求,同時構筑城市通風廊道,緩解城市“熱島效應”。